朴树现状堪忧,神秘“消失”,折射华语乐坛悲哀!

9188

面对主持人的采访时,朴树显得有些紧张,低沉的声音带着轻微的颤抖,他轻声道:“好久没说话了,半年说不到200句。”话音刚落,现场瞬间陷入短暂的寂静,紧接着便是夹杂着惊讶与心疼的掌声和议论。谁能想到,那位曾用歌声治愈无数心灵的音乐人,现实中竟成了“失语者”?

更令人大跌眼镜的是,朴树直言:“以后不打算频繁演出,我想回到没有人知道我是谁的地方。”这份直白的坦诚,让现场气氛瞬间凝固,也让无数歌迷的眼眶湿润。

当他演唱《那些花儿》时,朴树一如既往地闭上了眼睛,仿佛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。但当歌曲进入副歌时,朴树突然停顿了片刻,没有假唱,也没有即兴改编。他像个孩子般轻轻拍打自己的脸颊,带着一丝自嘲的笑意,重新开始了演唱。这个略显笨拙却真实的瞬间,让这个小小的失误变得无比珍贵。

随后,他竟在演唱间隙满怀童心地向工作人员请求泡泡:“能把那个泡泡再吹一下吗?我喜欢泡泡。”随着泡泡在舞台上缓缓升起,现场再次陷入了欢乐的氛围中。他的眼睛亮了起来,嘴角不自觉地上扬,随着泡泡的飘动轻轻摇摆。这个瞬间被歌迷拍成了短视频,配文写道:“原来大人的快乐竟然这么简单。”

与李克勤的华丽舞台和郑钧的热情四溢不同,朴树的舞台只有一束暖光和一把吉他。当《平凡之路》的前奏响起时,他低下头,轻轻拨动琴弦,仿佛与外界隔绝,只是静静地与音乐对话。他没有做过多的互动,也没有激昂的言辞,每一个音符都轻柔地流淌。唱到情感丰富的部分,他会微微仰起头,让旋律在空气中弥漫,带领现场进入短暂的宁静。

然而,这样的沉静背后,是否隐藏着他对音乐事业的倦怠?长时间的空白期,是否真的是他追求自由的选择,还是在商业化浪潮冲击下的无奈退守?

歌迷们曾开玩笑地说:“朴树出现,肯定是没钱了。”这话看似戏谑,却也藏着歌迷们对他的关心和敬意。

朴树的洒脱与叛逆,早已深深烙印在他的成长历程中。他出生在一个高知家庭,父亲是北京大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的发起人之一,母亲则是中国第一代计算机女工程师。按理说,他应该走上一条顺风顺水的学术道路,但朴树却选择了完全不同的叛逆之路。

学生时代,他经常逃课,父母为了他的学业四处奔波、忧心忡忡。高三那年,他毅然决定退学,放弃了旁人眼中的“光明大道”。面对父母的质问,他只是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:“我不喜欢。”然后毫不犹豫地投入了充满未知的音乐世界。

到了90年代末,许多歌手忙着跑商演、接代言,而朴树却在为《猎户星座》打磨,整整花费了14年时间。面对唱片公司的催促和市场的变化,他始终专注于自己的热爱。有次采访中,记者问他为何不迎合市场,他歪头反问:“音乐为什么要迎合?难道不应该是让听众听到创作者最真实的声音吗?”

他很少参加商业演出,只有经济困难时才短暂回到舞台,其余时间则在自己的音乐世界中沉浸创作。在一档音乐综艺节目中,朴树的“任性”让观众印象深刻。一次录制时,他完成第三首歌后突然摘下耳返,起身说:“到点了,我要回去睡觉。”大家原以为这是节目效果,没想到他真的离开了现场。这种真实的状态,打破了“剧本化”的综艺设定,让观众既惊叹又喜爱。

朴树的生活态度给那些焦虑的年轻人找到了出口。他鼓励他们去自然中寻找疗愈自我的方式。那份对功名的漠视、对内心自由的执着追求,让他在《平凡之路》演唱时,仅凭一把木吉他和略带沙哑的嗓音,打动了无数迷茫中的年轻人。

近些年,朴树似乎渐渐远离了舞台和聚光灯。相比于在璀璨舞台上的忙碌,他更向往山野间的自由与宁静。这种选择,意味着他逐渐淡出公众视野,他的“消失”也让整个华语乐坛感到惋惜。

1999年,朴树发布了首张专辑《我去2000年》,凭借其独特嗓音和个性化的创作,迅速崭露头角。那时的他,经常出现在大型音乐活动中,成为乐坛的宠儿。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,他开始放慢脚步,逐渐淡出公众视野。2017年发布专辑《猎户星座》后,他更是减少了公开露面的次数,甚至以“下周可能生病”为由,拒绝了所有商业演出。今年在南京的演出,成为他自去年以来的首次公开亮相。

那位曾频繁出现在舞台上的朴树,已成为许多人记忆中的一个符号。他的每次现身,都显得格外珍贵。年轻时,他在舞台上如自由的风般绽放,现在的他,每一次出现,都带着一份让人怀念的情感。

朴树的每一首歌,仿佛都是一部浓缩的人生哲学。从《白桦林》中的爱情纯粹,到《生如夏花》中的生命向往,再到《平凡之路》中的自由思考,他的歌曲触动了无数人的心。而他逐渐退场,带走的不仅是一种独特的音乐风格,更是对艺术最纯粹的守护。

如今,《平凡之路》中的歌词:“我曾经毁了我的一切,只想永远地离开”,或许正是他心境的写照。在这个充满焦虑与内卷的时代,或许我们都该学会停下脚步,与自己和解,忠于内心的声音,去寻找属于自己的自由时刻。

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