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报记者 鹿杨
“花十几元钱就能按摩放松下,性价比挺高。”逛街购物之余,在商场角落找个共享按摩椅躺一会儿,正成为市民胡女士新的生活方式。
近日,被称为“共享按摩椅第一大运营商”的乐摩物联递表港交所,一年盈利上亿元的业绩引发关注。记者连日走访西城、朝阳、丰台等多区商圈,使用共享按摩椅的消费者明显增多。业内专家认为,共享按摩行业已凭借前期扩张培养起的用户消费习惯迎来发展机遇,但依然面临用户体验争议大、同质化竞争加剧等多方面挑战。
热门商圈按摩椅坐满人
上周末,记者来到西直门凯德MALL,在5层过道处整齐摆放了10台“乐摩吧”共享按摩椅。记者在此停留了15分钟,发现按摩椅始终维持在满员状态,一旦空出立刻有人扫码接上。“逛街累了或者等位时都能做按摩,我充值了100元,现在就剩20多元了。”胡女士告诉记者,利用碎片时间“躺平”已经成了日常习惯。
在丰台区石榴庄的汇琴购物中心,商场3层、4层共设了6台共享按摩椅。中午时分,除了一台空置、一台有人占用未付费使用外,其余均在运营。
周三下午,朝阳区三里屯世茂广场工三店首层和3层共6台共享按摩椅的使用频率也很高,只有一台被人占用未付费启动,另外5台都在使用中。“我带孩子来商场的儿童乐园玩时,就边等边做按摩,比去店里按划算多了。”市民吴先生说。
记者发现,商圈里的共享按摩椅使用价格差别不大,一般根据15分钟、20分钟、30分钟的使用时间分为三档价格。叠加优惠后,最低几元钱就能享受15至20分钟的按摩。
运营商9个月赚了上亿元
过去几年,共享按摩椅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公众视野中,商场、影院、写字楼、机场、火车站都有运营商占位扩张的身影。天眼查数据显示,2018年,在全国投放的共享按摩椅总数已超过100万台。资本热钱也快速涌入行业,包括乐摩吧、奥佳华、云享云、奇拉在内的多家共享按摩椅品牌获得融资。
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统计,乐摩吧母公司福建乐摩物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“乐摩物联”)已连续3年交易额行业排名第一,分别占29.4%、33.9%及37.3%,被业内视作共享按摩椅界的“一哥”。近日,乐摩物联更是递交招股书,准备在港交所上市。
招股书显示,2024年前三季度,乐摩物联的营收比2023年同期增长39.08%至6.15亿元,超过2023年全年营收规模。2024年前三季度,该公司经调整净利润首次突破1亿元。
“从供给端看,行业发展前期的大量投放培养了用户消费习惯,运营商也能快速形成品牌影响力。”艾媒咨询CEO兼首席分析师张毅表示,按摩椅的经营模式本质上是分时租赁,其利润上限来自“利用率”的提高。
持续发展扩张成本飙升
然而,共享按摩椅行业想要可持续发展,单纯扩大规模并不意味着生意会越做越大。共享按摩品牌摩摩哒母公司荣泰健康的财报显示,从2017年到2018年,摩摩哒的营收从2.33亿元增长至3.66亿元,但由于增加投放设备导致成本飙升,其毛利率同比大幅下降18.65个百分点,以至于其在2019年无奈转出90%的共享按摩椅运营业务。
“共享按摩行业的长期课题是如何提升服务品质。”张毅表示,据艾媒咨询统计,消费者使用按摩椅的负面评价集中体现为提示音噪音、占用、安全等,解决问题需要技术层面迭代更新。
“在未来,能进行技术突破抓住消费者个性化需求、提供更稳定优质服务的品牌才能走到最后。”张毅说。
海量资讯、精准解读,尽在新浪财经AP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