蜀汉后期,人才匮乏的局面,真的是诸葛亮造成的吗

9696

蜀汉政权在后期确实面临着严重的人才青黄不接问题。以公元263年那场决定性的魏灭蜀之战为例,当时蜀军的主要将领如姜维、廖化、张翼、董厥等人都已年迈。主帅姜维时年六十三岁,老将廖化更是年逾古稀。这些本该颐养天年的老将仍要披挂上阵,与魏军浴血奋战,这一现象生动反映了蜀汉人才储备的窘迫状况。

近年来网络上有种观点将蜀汉人才匮乏归咎于诸葛亮的用人失误。持此论者常举两个例证:一是诸葛亮不顾刘备\"马谡言过其实,不可大用\"的告诫,执意重用马谡导致街亭惨败;二是诸葛亮事必躬亲的执政风格阻碍了后备人才的成长。但这种看法未免有失公允。

关于马谡失街亭一事,确实是诸葛亮用人不当的典型案例。然而类似失误在三国时期屡见不鲜。比如刘备任用糜芳镇守南郡,结果这位国舅在吕蒙偷袭荆州时不战而降,直接导致关羽败走麦城。这一事件对蜀汉的打击,远比马谡失街亭更为致命。

至于诸葛亮不重视人才培养的说法更是无稽之谈。虽然诸葛亮确实以\"罚二十以上皆亲揽焉\"的勤政作风闻名,但这并不妨碍他培养接班人。在他生前,就精心栽培了董允、蒋琬、杨仪、费祎、姜维等一批青年才俊。这些人在诸葛亮逝世后成为蜀汉政权的中流砥柱,维系了蜀汉近三十年的国祚。从公元234年诸葛亮病逝到263年蜀汉灭亡,期间历经近三十年,相当于两代半人的更迭。将如此长时间后的人才断层归罪于诸葛亮,显然不合情理。

展开全文

实际上,蜀汉的人才困境由来已久,根源在于其先天不足的立国条件。东汉时期极其重视门第出身,寒门子弟很难获得良好教育。刘备虽为汉室宗亲,但因家道中落,早期只能招揽关羽、张飞等草莽英雄。直到获得徐州后,其人才队伍才稍有起色。相比之下,袁绍凭借\"四世三公\"的显赫家世,甫一出仕就门客如云。

刘备的创业之路更是充满坎坷。从被吕布夺取徐州,到辗转依附曹操、袁绍、刘表,这种颠沛流离导致陈群等人才相继离去。直到赤壁之战后取得荆州,刘备才真正站稳脚跟。而此时曹操已统一北方,孙权坐拥江东九年,蜀汉在人才储备上早已落后。

更严峻的是,蜀汉疆域最为狭小。丢失荆州后,仅有益州一地,人口基数远逊曹魏、东吴。加之东汉时期的文化中心在北方,南方人才本就稀缺。雪上加霜的是,刘备为防范益州豪强坐大,不得不倚重荆州旧部,进一步限制了人才选拔范围。

刘备晚年接连遭遇重大人才损失:先是荆州集团全军覆没,继而法正、黄忠等重臣相继离世,夷陵之战又折损大批将领。到诸葛亮主政时,蜀汉已是人才凋零。他之所以冒险重用马谡,实属无奈之举。

面对困境,诸葛亮采取双管齐下的策略:一方面继续培养蒋琬、费祎等荆州系人才维持政权稳定;另一方面大胆起用张裔、马忠等益州本土才俊。正是这种不拘一格的用人方略,才使蜀汉在诸葛亮死后仍能延续近三十年。可以说,蜀汉后期的人才危机更多源于先天不足,而非诸葛亮用人失策。

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