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份糯叽叽的“小馒头”,承载了福州人的“博爱”情怀2025-01-12 来源:海峡都市报

807

N海都全媒体记者 吴雪薇 文/图

过了腊八就是年,福州人祭祖祈福的活动又开始了。近日,有市民在家中祭祀的供台上,发现了一种神奇的“小馒头”:外面包着发面,里面是白花花的糯米。“馒头里面包着甜糯米!这是什么呢?”

市民好奇询问的糯米“小馒头”(受访人提供)

对此,海都记者走访了龙峰市场、小柳市场等福州城区农贸市场,商户均表示没有售卖此食品。但有店家表示,在“中元节”(农历七月十五)前后会有摊商售卖,人们一般将其放在祠堂里作为供品,“俗称‘米包’,有红糖馅,也有白糖馅的。下面用芭蕉叶剪成圆形垫着放蒸笼里蒸熟”。闽侯青口、南平、连江等不少村社祭祀时,都会摆放“米包”。

福州人常吃的(米齐)(资料图)

“这个是福州人常吃的(米齐)的一种(福州话读音类似‘zie’),叫做‘冥头’。”福州方言与民俗专家榕城介绍。福州人最熟悉的(米齐)其实就是一种用糯米浆包糯米的米粿,把浸泡好的糯米磨成浆并装入白色米袋,用石磨或重物将水分压出,让里面的糯米浆成团,可以压制成包糯米馅的皮,然后再包上用油与红糖调制好的糯米馅,收口搓成约小笼包大小的小圆包,按在正方形的艳山姜叶垫上。入蒸笼蒸熟后,用筷子逐个点上红点,有“见喜太平”的寓意。而这种外皮看起来像发面的(米齐),可能是部分家庭的改良做法。

每年农历“七月半”与春节前,福州人会在家门口墙脚下焚香烛,用“冥头(米齐)”来供奉“下界爷”——即无主的孤魂。这种食物并不是任何时候都有销售的,只有在农历七月三十前,以及腊月祭灶之后,才能在先锋农贸市场等福州传统市集中,见到它们的身影。当然,若是平时也馋这口“糯叽叽”的小甜点,榕城老师也指了条“明路”——到诸如醉仙楼、聚福园这样的福州老字号糕饼铺子问一问,或许能够见到它们的身影。

福州人常吃的(米齐)调入的是红糖糯米馅(资料图)

在民间传说中,农历七月“鬼门开”,福州一些人家会祭祀祖先与地藏王菩萨;腊月“祭灶”期待着灶王爷等各处神明上天美言,下界保平安,祈求全家人一年的好运气。那么,这个祭祀“下界爷”的习俗又是从哪里来的呢?榕城认为,福州靠海临江,千百年来无数靠江海谋生的人民葬身水底,被叫做“无主死者”“无主孤魂”。先民们在生活中和睦相处,互相照应,于民俗活动时自然也不忘一并祭祀“无主死者”,为此还衍生出一些有趣的俗语,如“做鬼(卖)抢冥头(米齐)”:做鬼都抢不到冥头(米齐)吃,相当于现在笑话人“干啥啥不行”。但就像清明时上山祭扫先人,不少人也会为邻近的坟墓顺手供上一份冥头(米齐),体现了向海而生的传统福州人在万家团圆的温暖节日里,依然不忘孝老悯孤、邻里照应的“博爱”情怀。

编辑:施施